当前位置在: 首页 > 红色研学
红色研学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
发表时间:2020-12-14     阅读次数:     字体:【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课题教案

一、课题

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教学目的

1、解掌握中央苏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基本史实;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反围剿战争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实践基础;

3、以史鉴今,总结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反围剿战争基本史实及其逻辑关系的梳理和学习;

②学习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辩证分析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中央苏区历史反“围剿”战争实践的关系;

③运用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

2、本课题学习易产生的困难

①避免史料的简单堆砌、照本宣科;

②以史鉴今,总结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四、内容摘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时期,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中央苏区时期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从八一起义独立建立革命武装开始,井冈山回答了走什么路(坚持武装斗争),古田会议回答了怎么建军(人民军队建设)、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则回答了怎么作战(战略战术原则)这三个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问题。

1930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胜利之后,迅速将主要兵力转向南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由过去一省或几省军阀的“进剿”“会剿”,改为国民党政府全国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围剿”,并把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作为“围剿”的重点。中央苏区及红军由此开始了反对敌人“围剿”的斗争,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情况一次比一次复杂。在这个革命战争的舞台上,毛泽东“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进一步完善了人民战争的思想、红军战术“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形成了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和积极防御战略战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是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课题。

1.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完善的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我军一切战略战术的基础。毛泽东在总结回顾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时指出,“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战争前夕,12月1日,红军在黄陂小布集结后,立刻开展政治动员工作,召开动员会议,印发紧急通知,书写标语口号,传唱革命歌谣,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做好一切应战准备,共同保卫根据地。为进一步鼓舞根据地军民反“围剿”的斗志,红军总部在小布麻糍石下河滩上,召开一次规模盛大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把根据地军民的斗志推向了高潮。

经过政治动员起来苏区群众,或参加散发宣传单,做瓦解敌军的工作,或充当秘密交通和侦探,侦探敌兵消息,或参加赤色戒严,对村前庄后和各交通要道口实行严密管制,白天夜晚一律凭政府出具的“通行证”通行。国民党军队一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所到之处,土地、人民、政事,完全为他们服务;一进入苏区,我们就失去耳目,一举一动,他们了如指掌。”

同时苏区军民坚壁清野,把凡是敌人能够利用的各种物资都隐藏起来,粮食藏到山里的地窖里,锅盆碗盏沉到水塘里,把砻搬走上层,碓搬走碓杵,如今在宁都源头村的一处山排上仍可看到当年密藏粮食的一群竖式地窖,其状口小膛大,深丈余。国民党军队找不到粮食、找不到加工的器具,只好把谷子弄过来,让士兵用瓦片合掌碾磨,以至兵士吃了后拉不出大便,拉出来的多半都是谷子。

人民群众还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配合主力红军参战,组织成担架队、运输队、侦察队、交通队、洗衣队、慰劳队,召之即来,来则能战。白天隐蔽在深山里,晚上配合游击队袭扰敌军,把点燃的线香绑在敌军驻地周围的满山的树枝上,让火光在树枝上随风晃动,使敌军错觉有许多人;把放真枪和在鸣鞭炮结合起来,虚实相间,使敌军惶恐不安、疲惫不堪。

人民战争思想在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的战争实践中不断完善,红军在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灵活地打击敌人,取得了一次次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朱德在谈到中央苏区反“围剿”胜利经验时指出,“一、二、三次反‘围剿’,是中国很好的革命战争经验,主要一点在于依靠群众。三次反‘围剿’,我们都是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叶剑英评价道,“我们是靠人民战争起家的、取胜的。这个法宝,我们过去靠它,将来仍然靠它。”

2.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实行的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

根据敌我力量的消长情况、战争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改变主要作战形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条重要战略指导原则。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以及内容的变化总是要在相应的形式中存在并表现出来,战争这种事物也是如此。

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由于红军人数少、装备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只能在群众的帮助下进行游击战。游击战是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是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以袭扰为主要斗争方式,具有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流动性的优点。红军在力量弱小的时候,通过游击战以保存自己并发展壮大,这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随着红军所经历的近三年游击战争,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1930年夏,全国主力红军发展到十多个军、7万余人,地方武装近3万人,创建了遍及11个省的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并在各根据地内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组织,使得红军能够建立机动作战的正规军团。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期间,193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宁都小布河滩上,召开战前誓师大会时亲拟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反映了为适应红军和革命战争日益发展的要求,粉碎敌人规模越来越大的“围剿”,红军战术“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所谓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战役和战斗的进攻作战,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它以正规兵团为执行跨地域的作战任务的骨干,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此,毛泽东指挥反红军“围剿”兵力逐次向苏区中心退却,在宁都黄陂、小布地区完成主力集结。12月28日,红军在获悉敌第18师孤军深入、向龙冈推进的意图后,主力迅速分左右两路秘密向西至龙冈出击,于29日完成攻击部署。30日清晨,红军乘敌第18师立足未稳之际,发动雷霆一击,歼敌1个师部、2个旅与运动中,消灭近1万敌人,俘虏敌前线总指挥兼师长张辉瓒,缴获各种武器9000余件、子弹100多万发、电台一部,取得龙冈大捷胜利。首战胜利后,红军又向东韶追击,歼灭了谭道源第50师1个多旅,消灭敌人3000多人,缴获长短枪支2000余治支、机关枪40余挺、迫击炮4门、子弹13万余发、电台一部。至此,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完全胜利。

红军的这次战略转变,是我军的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为后来打破越来越大的“围剿”、求得红军和根据地更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毛泽东指出,“所谓正规战是中国型的,只表现在集中兵力大运动战和指挥上的某种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方面。”在随后的中央苏区第二、三、四次反“围剿”中,红军继续采取运动战,辅以游击战和必要的、可能的阵地战,歼灭敌人的能力不断增强,连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3.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形成的红军全部作战原则,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构筑了框架雏形。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取得对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胜利后,迅速调转兵力,以江西省委主席鲁涤平兼任南昌行营主任、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兼任前线总指挥,先后调集十一个师又三个旅约10万人的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针,对中央苏区的发动第一次军事“围剿”,企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反“围剿” 作战方针,11月1日,毛泽东、朱德签发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作战命令。打好第一仗,对全局有重大影响,毛泽东主张以慎重态度充分准备。红军先是在宁都小布设伏,原本计划攻击敌谭道源第50师,但因敌人始终没有脱离工事,红军两度开进,又都忍耐退回;直到发现敌张辉瓒第18师孤军深入,红军迅速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对敌人发起速决战、歼灭战,取得胜利。首战胜利后,红军又集中兵力,迅速追击正在撤退的谭道源第50师,将其歼灭。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两战两捷,创造出独特的“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的战术原则,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随后,1931年3月,蒋介石又以陆海空军总司令何应钦兼任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六个师又三个旅约20万人的兵力,采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之势,对中央苏区的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又三个旅约30万人的兵力,对中央苏区的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红军主力3万多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面对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从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实际出发,坚持“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的战术原则,接连取得了五战五胜、六战五捷的伟大胜利。

中央苏区在一年内连续粉碎敌人三次军事“围剿”,累计歼灭敌人约6.7万余人。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经受了大规模战争的锻炼,提高了作战能力,丰富了作战经验,形成了适合红军特点的一整套作战原则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 ’时 ,‘诱敌深入 ’的方针提 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第三次‘围剿 ’,于是全部红军作战原则就形成了。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 阶段 ,内容大大丰富起来了 ,形式也有了新的改变 ,主要是超越了从前的朴素性 ......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形成的这些独具中国革命战争特色的作战原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构筑了框架雏形,为其后来科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孕育的积极防御战略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战争经验进行总结,在1936年12月写出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的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各个问题。这篇著作也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在其中的第五章“战略防御”中,毛泽东写道,“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并进一步指出,“基本的原则的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就是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对比中,逐渐孕育形成的。首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避其锋芒,保存力量。如果不实行必要的战略退让,盲目地拼消耗,无异于叫花子与龙王比宝,也是不合时宜的。同时积极准备、积蓄力量,包括搜集敌人情报、进行政治动员、征集训练新兵、财政粮食准备、异己分子处置等。当战略退却到了一定程度,客观条件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则积极准备反攻,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之一路或一部;等迫使敌人转入防御时,红军适时转入进攻,扩大战果,为打破敌人新的“围剿”创造条件。在这里,毛泽东列举了客观情况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六个条件:“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有利作战的阵地、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使敌人疲惫沮丧、使敌人发生过失”。这六个条件至少要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才算是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才好使自己转入反攻。”

前四次反“围剿”战争,都是在积极防御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战前认真备战、积蓄力量;面对敌人优势兵力,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避敌锋芒;战斗中扬长避短、集中兵力,在运动战中发动利于红军的战术攻击,最终均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则是典型的消极防御。在战争前期,临时中央不认真调查、积蓄力量,却采取了错误的分兵战略,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分离作战,一部分在抚河、赣江之间作战,一部分入闽作战,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全线出击、同时取胜。在国民党优势兵力面前,“两个拳头打人”使红军丧失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丧失了主动权。在敌人进攻初期,临时中央又采取错误的“御敌于国门之外”战略,要求红军在根据地外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这种外线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从1933年9月到11月中旬,红军连续在外线作战,不仅没有有效消灭敌人,反而陷于被动地位。在进攻作战几次受挫的情况下,临时中央又采取了错误的“短促突击”战术,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拥有优势火力、优势兵力的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拼消耗,用红军之短对敌人之长,使得红军遭受巨大损失、中央苏区不断缩小,被迫长征。

5.结语:在新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对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完善了人民战争的思想以及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已经产生,为其后来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重要时期。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党的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以坚决的民众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的总任务,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中国革命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和《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全面阐释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又经历了全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继续得到全面发展,更加丰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强军兴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新历史条件下斗争的前进方向,为我们粉碎敌人新时期的“围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指引。

五,讨论思考题

打破新时期的“围剿” 1、战略转变。韬光养晦到积极进取(习近平讲话《百年未有之变局》):国力弱小、美国滞涨、苏联称霸、苏东坡事件、海湾战争、911、次贷危机、新冠;

2、群众路线。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等收入陷阱、扩招泛滥论、房地产崩溃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正确战术。中兴、华为、抖音、贸易战等斗争,有理有力有节;

4、积极防御。发展高科技产业、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

六,参考资料

1、图书:《毛泽东军事思想论纲》《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毛泽东与红军(第2卷)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毛泽东的道路:1921-1935》《中共党史简明读本》《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中国革命史讲义》《中共党史简明讲义》

2、期刊:《论毛泽东反“围剿”思想》《试析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试述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军事思想的形成》《论毛泽东反“围剿”思想》《谈谈毛泽东反围剿思想的来源》《论毛泽东“慎重初战”思想及现实启示》《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毛泽东在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的军事思想》《重评毛泽东同志对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重要贡献》《毛泽东在江西苏区重大活动评述》《红军时期国共两党作战思想比较研究》

七,课件设计

Page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

Page2.分述4个论据。链接1.2.3.4.

1.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完善的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1)什么是人民战争

2)坚壁清野

3)无盐汤、扩红

4)富田突围、黄陂战斗

5)综述

2.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实行的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

1)前期游击战,什么是游击战

2)革命力量壮大

3)向运动战转变,什么是运动战

4)综述

3.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形成的红军全部作战原则,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构筑了框架雏形。

1)第一次反围剿,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

2)第二次反围剿

3)第三次反围剿

4)综述

4.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孕育的积极防御战略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

1)什么是积极防御,1—4次反围剿

2)什么是消极防御,第五次反围剿

3)综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Page3.在新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产生。土地革命战争

2)形成。抗日战争

3)发展丰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建设

4)创新发展。百年变局,打破新围剿


 
上一篇:“红色马刀”通识教育研学课题 规划、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   (fwjjng.com)@2001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梅江镇迳口村   邮编:342800